你的位置:欧宝官网体育入口 > 新闻动态 >

一封家书一首绝命诗,字里行间中的英雄魂_吉鸿昌_国家_民族

  • 发布日期:2025-08-19 20:48    点击次数:198
  • 1934年11月24日,吉鸿昌将军走到了生命的尽头。他写下一首绝命诗:“恨不抗日死,留作今日羞。国破尚如此,我何惜此头!”牺牲的时候,他才39岁。现在再读这首诗,再读他上刑场前几小时写的家书,每一个字都能让人感受到他对祖国的热爱、对亲人的牵挂,还有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。

   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。回头看看那段日子,无数中国人奔向战场,在战火里流血牺牲。在战斗的间隙,他们写下一封封家书,满溢着深情。这其中,抗日名将吉鸿昌的家书令人印象深刻。

    吉鸿昌出生在1895年,是河南扶沟人。1932年,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1934年,他参与组织了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。他以实际行动和年轻的生命,诠释了对国家、民族的责任与担当。如今再读他的家书,字里行间仿佛都带着温度,炽热滚烫。他在家书里说:“夫今死矣!是为时代而牺牲。”没错,他就是为那个时代牺牲的英雄。这些文字穿过这么多年的历史,到现在还闪着耀眼的光。

    展开剩余63%

    吉鸿昌在给妻子的家书中说:“人终有死,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,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。”他是祖国的战士,也是一位父亲。从这简单的句子里,能感受到他作为父亲的关心和责任。他清楚,这一去就再也回不来了,死了的话,孩子就没了父亲。但他相信,自己的牺牲是为了中国有更美好的未来。这份对儿女的亲情以及对国家的大义,实在令人为之动容。

    在家书中,吉鸿昌对兄弟也满是信任和期望。他说“吾弟宜竭力孝敬,不负父兄之托也”,短短几句话,就传递出对家族传承的期望。在那个特殊的年代,家族不只是个人情感的寄托,更是抵抗外敌、守护家园的重要力量。兄弟之间互相帮衬,一起扛起家庭的责任,这就是家族的凝聚力。后来,无数这样的力量聚到一起,变成了全民族的强大力量。

    吉鸿昌在家书里,对父亲办学校的钱款也做了交代,让人特别敬佩。他说“款项皆由先父捐助,非先父之私产也,学校款,诸弟不必过问”。即便身处生死攸关之际,他仍心系公益教育事业,只因他深知教育于国家和民族而言意义非凡。

    国家危难的时候,正是有无数像他这样的人,放下小家为大家,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,才撑起了民族的脊梁、国家的尊严。

    每一封抗战家书,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者,也是民族精神的传承之物。它们穿过这么长的时间,向我们讲着过去的故事,传递着永远不会消失的精神力量。

    发布于:江西省